一、深度访谈的涵义
访谈法是指调查者依据调查提纲与调查对象直接交谈,收集信息的方法,是一种口头交流式的调查方法,调查者通过追问的技巧来掌握其需要了解的信息。
深度访谈法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个人的访谈法。深度访谈是评估专家在评估过程的现场考察阶段,用以采集信息、调查核实的主要方法。评估专家根据事先在“状态数据库”、“院长汇报”以及在现场考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针对学校薄弱环节的核心问题,以学院领导、各部门中层领导、管理人员、教师、行政人员、学生等作为被访谈对象,对被访谈对象作启发式的交谈与询问,了解问题的实质,掌握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情况,以达到开阔思路、启迪思维、探究成因及解决问题的目的。深度访谈的结果将对评估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评估中,不同学校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不同,深度访谈的对象、询问的问题及重点也可能不同,专家将视学校的具体情况而确定深度访谈的内容及访谈对象,所以无法事先掌握访谈的题目。有时专家为证实某一问题,会从多个方面去了解,所以所问的问题不一定就是被访者负责的工作或内容。虽然不能预先了解访谈的题目,但只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就可以在评估过程中更好、更准确地回答专家的问题。
二、深度访谈的目的
1.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思想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是否在全院教职员工中得到了充分的理解与执行。即对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学习理解得怎样?执行得怎样?
2.通过深度访谈与学校进行平等交流,了解问题原因,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即通过深度访谈对学校进行“诊断”和“开方”。
3.引导高职院校把注意力集中在内涵建设上,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监控、自我激励的长效机制,从而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和管理模式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管理水平,实现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目标。
三、深度访谈的特点
1.平等、开放。即双方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深度的分析。
2.基本教育思想与基本管理方式与所有人谈;纯专业问题与对口人员谈。
四、深度访谈的人员范围
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重点是学院领导、中层干部、专业带头人、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干部。
五、 专家“深度访谈”的方法
新评估方案的评估方法是:平台+考察。平台是指“数据采集平台”,考察是现场考察。现场考察以深度访谈为主,视实际情况辅以专业剖析、说课、查阅资料等方法。
1.对每一次访谈专家有明确、清晰的目的。
2.对每一次访谈的对象,专家都是经过认真的选择,即能够准确、公正地提供想要了解的信息。
3.对于特别关注的方面,专家可能从多个角度采集信息。
4.访谈是在宽松、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的。
5.发现未了解透彻或有较大出入的问题,专家可能对访谈对象进行再次访谈。
6.访谈一般在访谈对象的工作场所进行,以建立宽松的氛围,也便于随时查阅有关资料。
7.专家访谈过程中,可随时叫被访谈者提供证明材料。
六、访谈准备工作总体上要注意的问题
1.要了解专家深度访谈的问题范围(访谈的侧重点),要认真学习评估新方案、16号文以及四川省评估细则,掌握其内涵与实质,并溶入到日常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去。要注意评估方案指标体系中各关键评估要素的说明,从中了解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对各关键评估要素的要求。
2.访谈内容分整个学校所有人应知应会的知识(如16号文的内涵与实质、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校训校风、学校的概况、学校的发展规划、目标、特色、专业情况等,特别是与办学条件相关的各项指标情况及其相应的内容,防止口径不统一。)和与自己工作、学习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两部分,前者是所有教师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内容,后者是每一部门从自己实际出发需要熟悉、掌握的内容。学院领导、各部门负责人、专业带头人、教师、学生干部是访谈重点对象,要熟练掌握有关知识。
3.深入了解本部门、本岗位的职责,对本职工作内的事情要熟知。
4.为了能回答专家从侧面想了解证实的问题,对非本职工作但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情况、制度等内容应有所了解。
5.要顾全大局,注意维护学校的形象,不要把个人情绪带到访谈中去。如果不是很清晰知道的非本职工作的或与自身无关的事情,可以如实回答说不了解,切忌回答出与实际不符或个人主观猜测的内容。
七、学院深度访谈工作安排
1、各部门及全体教职工要认真组织学习16号文、新评估方案和评估细则,领会精神。学习的过程重在贯彻、落实16号文,要在建设中学、在研究中学、在教学中学,在比较中学、在评估中学、在学习中建设。评建办将对学习情况进行抽查。
2、各部门及全体教职工要充分做好深度访谈准备工作。组织人事部和学生工作处将对深度访谈准备情况进行检查。
八、专家深度访谈问题的范围(供参考)
访谈主题 |
访谈目的 |
访谈对象 |
访谈要点 |
领导作用 |
了解领导对国家高职教育政策的掌握和理解水平;贯彻政策与经营管理学校的能力;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 |
学校领导 相关部门 |
地方区域经济(或企业、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办学目标与定位; 人才培养工作的理念与学校发展建设规划的设计; 学学校重大改革及突出效果,下一步工作思路; 学院领导班子的事业心和进取心情况,中层干部精神面貌状况,教职员工爱岗敬业状况; 经费收入及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投入; 领导对高职教育的研究及成果; |
师资队伍 |
了解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及成果。 |
职能部门 系领导 专任教师 兼职教师 |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政策、措施; 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 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双师”素质培养状况及下企业实践的政策;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及承担实践教学工作状况; 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 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的政策、措施情况; 学生对师资的认可度; 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
课程建设 |
了解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针对性,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效果。
|
教务处 系领导 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师 |
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政策和措施;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实训项目; 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设计;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教学效果; 教学研究立项与管理、教学研究成果;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
实践教学 |
了解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实践教学环节落实与管理;实践教学效果。 |
职能部门 系领导 专业带头人 实训教师 兼职教师 学生 |
实践教学在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置中的状况;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及运行; 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落实与管理;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开展情况; 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措施; 双证融合及双证书获取的比例与质量; 实践教学环节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
特色专业建设 |
了解重点建设专业的优势和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质量及社会评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成果。 |
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师 学生 |
专业(群)建设规划与改革思路;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质量监控措施; 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 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为地区或行业技术服务与对外培训; 专业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为地区或行业服务情况; |
教学管理 |
了解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等制度建设及运行状况;管理队伍及综合素质。了解制度建设及运行管理与高职教育规律的吻合度。 |
职能部门 教师 学生 |
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效果; 相关质量监控制度及运行情况、效果; 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 教学管理队伍; 学生管理队伍; 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机制、主要措施,怎样实施,执行的效果,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
社会评价 |
了解学生的就业质量,社会服务状况和社会对师生的评价 |
职能部门 学生 企业 |
学生就业岗位情况(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工资水平); 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和对外培训情况; 企业(行业)及社会对学校的回报情况; 社会、家长对学校及学生质量的评价。 师生获奖情况; |